日常清洁维护
亭体清洁:每日擦拭投放口、亭身内外壁,清理地面污渍、垃圾残留,避免积尘和异味附着。
垃圾桶维护:定期清洗垃圾桶内胆(每周至少 1 次),检查桶体是否破损、密封盖是否完好,破损件及时修补或更换。
周边环境打理:清扫亭体周边 3-5 米范围内的散落垃圾、落叶,保持周边地面整洁,避免蚊虫滋生。
特殊情况与环境管理
异味与蚊虫控制:高温季节增加清洁和频次(每日 2-3 次),定期疏通亭体排水口,避免积水滋生蚊虫;可安装防蚊灯、放置活性炭吸附异味。
应急处理:暴雨后及时清理亭内积水,检查电路(智能款)是否受潮;大雪后清除亭顶积雪,避免结构受压损坏;疫情等特殊时期加强力度,增加接触部位清洁频次。
二次分拣:每日巡检时对误投垃圾进行二次分类,确保分类准确率,减少后续清运和处理压力。
政策借力:争取补贴,抵消部分成本
申请专项补贴:多数城市对垃圾分类设施建设有专项补贴,可向当地城管、环保部门申请,补贴比例可达建设成本的 30%-50%。
参与示范项目:积极申报市级、区级垃圾分类示范项目,入选后可获得设备捐赠、建设资金补助等支持,进一步降低自付成本。
引导用户规范使用(减少运维压力)
优化标识指引,采用 “图文 + 颜色 + 夜光” 设计,广场等公共场景可增加语音提示、志愿者引导,降低误投率。
张贴使用须知和违规投放警示,必要时联动物业、社区开展宣传活动,提升用户爱护设施的意识。
针对高频问题(如投放口堵塞、垃圾外溢),在亭体显眼位置标注解决指引,方便用户自查。

